最近有空,不是去屏東看豬、看雞,就是到各地看茶(其實這兩年多,我一有時間就是去各地做田野,茶、咖啡、可可、豬、各地的經營)
主要是做深度訪談,了解各地業者的風土經濟學經營狀況,有什麼故事與優勢、遇到什麼挑戰,需要什麼協助。
今年一早就到坪林。我訪問包種茶的優秀青年業者小白,他們經營的「白青長」品牌(父親就是叫白青長)。
我們聊了如何返鄉,如何學習製茶,如何建立品牌,如何定價,如何整合地方青農,遇到什麼挑戰。
下午又一起到了蔡威德經營的「坪感覺」餐飲空間。交流討論外地青年如何落腳坪林,如何溝通整合地方資源,遇到什麼挑戰,未來長期經營的目標。
我們邊訪談,邊一起思考定位。我有時提供意見,有時問深入尖銳的問題,希望地方青年可以再深入思考。
在地挑戰多,機會也多,如何將人文理想與商業經營串連,是我們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。
不要只是同溫層取暖,不要只是喊口號理想,而是真真切切的經營扎根,如何與市場需求對接,如何整合風土資源,如何創造價值。
當然,這也是我下一本新書《風土經濟學》系列嘗試要解答的問題。後疫情時代,台灣國旅、觀光、風土產業,要怎麼走出自己深度精緻之路。
(拿書微笑的帥哥是蔡威德,穿深色外套的是「講茶」創辦人湯家鴻,也是教我茶知識的專家與帶路人)